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江苏省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纲要(2006―2010年)
索 引 号:01410955x/2006-0001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体育局
生成日期:2006-12-06 公开日期:2008-04-2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对2006-2010年江苏省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进行规划
江苏省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纲要(2006―2010年)

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江苏省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纲要(20062010年)》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体育局(文体局、教体局),各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纲要(2006-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加快发展社会体育项目是促进江苏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体育强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纲要》是振兴和发展我省社会体育项目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各地、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积极宣传,扎实推进《纲要》实施工作,努力营造发展社会体育项目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推动社会体育项目普及与提高,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作出新贡献。


                                                                         二○○六年十二月六日
 

主题词:社会体育 发展 纲要 通知

抄送: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                2006年12月8印发

                                      (共印150份)

 

江苏省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纲要

2006-2010年)


  发展社会体育项目是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把繁荣和振兴社会体育项目摆到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是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省社会体育项目扩大了普及面,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在2006年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上,我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体育事业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开展项目数量较少、参与活动人数不多等问题比较突出,离建设体育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还有差距。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全面实施《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城乡群众身体素质为出发点,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大力推进社会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不断促进社会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为加快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切实提高基层体育的服务能力,为建设体育强省,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省开展社会体育项目数量和质量位于全国前列,社会体育项目参与人数稳步增加,运动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体育项目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目标为:
  (一)开展项目增加。保持现有项目,填补空缺项目,引进新兴项目,使全省经常开展的社会体育项目数量达到60项以上,参加全国体育大会竞赛项目达到全部竞赛项目的90%以上;
  (二)组织网络健全。90%以上的社会体育项目建立协会组织,并向基层延伸,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社会体育项目普及率占全省体育人口的95%以上;
  (三)竞赛活动活跃。建立全省社会体育项目竞赛制度,定期举办各类社会体育项目竞赛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项目;
  (四)骨干队伍壮大。拥有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敬业精神好的社会体育项目骨干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8万人,有一支业余和专业相结合的,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社会体育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
  (五)运动水平领先。参加全国各类社会体育项目比赛的运动员人数和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上,参赛项目、参加人数、金牌总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
  三、发展原则
  (一)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正确处理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现代新兴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以普及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不断扩大体育人口数量,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真正推动社会体育项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的原则。在大力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同时,切实加强组织网络、场地设施、竞赛制度、骨干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为社会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
  (三)坚持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原则。明确政府在发展社会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兴办社会体育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社会体育服务经营实体,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
  (四)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依靠体育科教的进步和社会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壮大社会体育事业。
  (五)坚持区域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城乡之间、苏南苏北区域之间社会体育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苏北经济薄弱地区社会体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体育、区域体育统筹发展。
  (六)发挥全国体育大会的带动作用。重视全国体育大会的综合功能,提高对全国体育大会参赛备战规律的认识,发挥全国体育大会对江苏社会体育项目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备战全国体育大会,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项目的合作和交流,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社会体育项目“六进”活动。制定并组织开展全省社会体育项目“六进”活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丰富多彩的各类社会体育项目普及到广大基层单位,让社会体育项目真正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项目的群众基础,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尽情享受体育,在参与体育中推动社会体育项目的普及,在享受体育中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二)建立社会体育项目竞赛制度。认真制定社会体育项目竞赛计划,定期举办社会体育项目竞赛,确保社会体育项目比赛数量逐年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联合有关部门每年举办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增加比赛项目,不断扩大参与人群,努力提高社会影响,力争把全民健身运动会办成全省全民健身的品牌赛事。
  (三)建立三支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全面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重视专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进一步推动社会体育项目普及推广工作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体育项目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建立教练员人才资料库,加速提升教练员的训练指导水平;高度重视社会体育裁判员队伍的培养,努力建立健全各项目裁判员管理制度,不断增加裁判员数量,提高裁判员的能力,力争培养一批国家级、国际级社会体育项目裁判员。
  (四)建立社会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争取每个省辖市重点抓2个以上社会体育项目,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和主力军。根据体育设施条件、人才基础条件以及其他保障条件,以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依托,设立一批不同社会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由省体育局按照标准挂牌命名。这些训练基地将是培育社会体育优势项目和优秀人才,促进社会体育普及和提高的重要阵地。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支持,把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体育部门要把社会体育工作作为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考核目标,统筹安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主动加强与教育、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联系沟通,充分调动各方面兴办社会体育的积极性,真正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共同推动社会体育项目发展。
  (二)重视宣传发动。宣传发动对社会体育事业繁荣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特点,积极利用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社会体育项目。要将宣传推广社会体育项目与全民健身月活动、体育进农村、体育进社区等活动结合起来,经常组织社会体育的公益宣传和表演展示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支持社会体育项目,自觉参与到社会体育活动中来。
  (三)合理布局项目。按照“巩固优势项目,提高普及项目,发展新兴项目”的要求,依靠地方特色、民间传统、部门优势和社会力量,在全省范围合理布局社会体育项目,使社会体育项目实现点和面、一般与重点、局部与整体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由点的积累到面的扩大,使项目的局部优势转化为全局优势。要研究社会体育发展动向和优势项目形成规律,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投入、竞赛调控等手段,优化项目布局,提高效益,努力扩大社会体育优势项目的数量,不断加速社会体育尖子人才培养,提高社会体育项目在国内外大赛中争金夺牌的能力。
  (四)增加经费投入。拓宽社会体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坚持政府支持和社会筹集相结合,逐步解决社会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鼓励各部门、各系统以及街道、乡镇、基层单位从实际出发,投入体育经费,开展社会体育活动。各级体育部门要改革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结构,改变体育事业经费中群众体育事业费比例不大、社会体育事业费增长幅度低的状况。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比例和额度的审计和监督,确保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投入。
  (五)加强设施建设。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建设、开放、开办、合办、利用等多种途径,为社会体育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重点解决普通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问题。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和管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改善农村体育活动条件,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打破学校、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部门所有制,推进国有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将学校、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建立管理学校、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体育场地的组织,统一安排学生、职工与居民使用体育场地。
  (六)注重改革创新。以普及、推广、提高社会体育项目为目标,推动社会体育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制定各种扶持政策,切实重视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各种社会体育项目培训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办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快人才成长速度。继续完善社会体育项目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拓展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的综合功能,提高社会体育竞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体育品牌赛事。建立完善社会体育项目的综合评价、激励表彰等制度,定期对推动社会体育项目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七)发挥协会作用。按照民间化、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国际化的思路,进一步理顺体育总会和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社会体育项目协会的关系,完善社会体育项目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使其真正成为有组织章程、有专人负责、有办公地点、有活动经费、常年有特色活动的体育社会团体。要明确协会的职责和权利,健全协会的自律机制,扩大协会在业务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协会在开展社会体育活动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繁荣和发展社会体育项目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一次发展机遇。全省体育系统和各有关单位、部门要积极地行动起来,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社会体育项目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提高社会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为建设体育强省,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