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江苏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决定》,围绕全省“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总体目标,制定本《规划》,确定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努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1. 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导向,以实施十大先进文化艺术工程、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和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工程为龙头,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加快发展、重在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思想文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文学艺术生产,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使江苏成为发展理念科学、公民素质领先、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人才荟萃、文化设施配套、文化服务完备、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场有序、文化体制先进、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让全省人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2. 方针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促发展,用发展的成效检验改革的成败。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前进的作用。
--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以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的、多元多变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创新。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文化理念、文化形式和文化科技,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维护文化安全,推动江苏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3. 工作目标
--全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理论武装工作、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成为江苏思想文化的主流,城乡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文化艺术普遍繁荣。以实施十大先进文化艺术工程为龙头,落实精品带动战略,促进各艺术门类创作普遍繁荣,继续保持优势艺术门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推出一批有全国影响、有持久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培养一批创造力强、进取心强、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人才,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
--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备。以建设十大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促进全省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文化信息共享终端、有线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普及和数字电影院线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为载体,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为补充,覆盖全省、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以建设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一批有规模优势、品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形成一批管理规范、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形成一批集创意、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市场中介分开,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产品和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建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迅速发展。
二、思想文化建设
4.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党员、宣传群众。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取得新成效。加强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组织编写融入江苏实际的教学辅导材料。运用基层党校轮训、支部党课和冬训等形式抓好基层党员的理论教育。加强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成果的宣传,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专栏、专刊、专题节目和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期刊。加强和改进讲师团工作,抓好重点理论宣讲活动,积极面向基层开展宣讲工作。
5.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社科强省,“十一五”期间,全省社科综合研究实力进入全国前列,重点人文科学学科建设全国领先。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巩固发展省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与研究中心,重点建设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中心。加强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确保在全国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研究体系、人才体系建设中居于前沿位置。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规划工作。突出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加强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注重部门、学科之间的协同攻关。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重点扶持关于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应用对策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对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的管理。启动省社科活动中心建设,“十一五”期末省社科重点科研基地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
6. 加强人文精神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形成全省人民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支柱,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造活力。深入开展“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主题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省份,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大力宣传创新的先进典型,营造敢为人先、敢于竞争、敢于创造的文化氛围,营造善待挫折、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和广大群众的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创新才能得到发挥。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开展关爱弱者、奉献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活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理念,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深入挖掘、研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立足新的实践,丰富时代内涵,发展和谐文化。深入宣传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弘扬追求真理、遵循规律、讲究规则、客观公正的理性精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形成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的社会风尚。
7.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集中解决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旅游出行、文化市场、互联网管理等重要领域取得成效。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项工程”、30件实事的落实。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抓好50件实事特别是12项重点专项工作的落实,重点建设一批实践基地、打造一批活动品牌、编写一批系列读物。办好《名师面对面》电视专栏,组织开展“七彩的夏日”暑期夏令营、专题读书、新童谣编创传唱等活动,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品牌。开通、办好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组织编写弘扬传统美德系列德育读物,制定实施中小学德育教学与实践评价体系。组建江苏少儿艺术中心,办好少儿艺术节和中小学生合唱节。
8. 加强城乡文明素质建设。以培育新市民、新农民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实施城乡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注重突出思想文化内涵,把创建工作与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创业技能培训等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百城万店无假货,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等活动。大力加强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以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新市民教育课堂和各种文体活动为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教育,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树立现代理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围绕“弘扬新风尚、建设新文化、培育新农民”,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清洁庭院、清洁河塘、清洁村镇,树文明新风”活动和“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村”活动。实施“新农民服务工程”,开展文明生态村、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科技示范户、文化中心户创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公共文化服务
9.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全省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抓紧完成江苏国际图书中心、江苏广电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省科技历史文化中心等在建项目;抓紧建设已立项的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江苏大剧院、南京博物院二期及其扩展工程等项目。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规划建设一批新的重大文化设施。各省辖市从本地实际出发,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省和市及市和县的同城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省60%以上的县(市、区)成为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其中全国先进文化县的比例达到30%;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比例达到40%,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标准不低于2500平方米,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不低于500平方米,村级阅览室建设标准不少于20平方米。实施“农家书香”工程,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建设一批农家书屋、农家书库、农家书店。“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111个无房、509个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问题。按照“集成、综合、联网”的要求,整合农村各种宣传教育文化阵地,共建共用。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0年,实现县有分中心、所有乡镇有服务点。所有行政村和50人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10.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综合利用全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和低收入等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系统、数字电影院线、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远程指导网络,大力发展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新型文化服务载体,建设流动服务网络。
11. 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三送”工程。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农村适用、农民喜爱、内容健康的图书,配送到县、乡、村图书馆(站、室);制订送戏下乡节目菜单,以政府补贴的方式组织或由各地选择文艺表演团体到基层演出,力争每个乡镇每年演出不少于4场;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全省数字电影放映点布点工作,实现所有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省市媒体加大面向农村农民的报道内容,增加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加强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组织策划,推出一批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产品。购买适合农村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基层文艺院团使用,为农民演出。实施“三农”读物出版工程,每年出版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图书、电子音像制品各100种。组织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利用节日、集市等时机,组织民间工艺展、灯会、花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开发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和支持农民画、儿童画和特色手工艺品形成规模、创出品牌、走向市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扶持一批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农村业余剧团、个体电影放映队。
12.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县、乡级政府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室)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举办全省文化站长和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全省1200多个乡镇文化站长和300多个县(市、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站)的组织与辅导职能,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竞赛、汇演等形式,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鼓励和支持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各界人士为群众提供志愿文化服务。
13. 鼓励社会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制订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申办程序,并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动员城市单位、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出版物等。鼓励权利人许可基层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推进资源整合共享,鼓励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等单位现有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
四、新闻事业
14. 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巩固和发展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主流舆论,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正确导向与宣传艺术统一起来,推动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的创新,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策划重大主题宣传和重点活动报道,使党的主张和中心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舆论中心。增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着力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事迹和生动实践。改进典型宣传,增强社会效果,努力推出更多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注重新闻价值,讲求实际效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着眼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积极稳妥地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15. 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省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使之尽快成为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媒体,更好地发挥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新华日报》、《群众》杂志要增强核心竞争力,稳定发行量,扩大覆盖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出2-3个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品牌,形成梯次发展、各具优势的报刊群。省广播电视总台要实施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战略,重点培育3-4个具有全国和区域影响力的品牌新闻栏目,推出一批导向正确、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名牌栏(节)目和知名主持人。到“十一五”期末,省广电总台内容传播和服务的总人数力争达到8亿人左右,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内容版权拥有量力争实现3650小时/年。鼓励重点新闻媒体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跨媒体发展。
16. 加强新兴媒体和传播载体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办出特色”的要求,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努力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以中国江苏网为主体,整合省内新闻单位网站,拓宽业务领域,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强化市场机制,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加强互联网宣传业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信息网络知识、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手机广播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等新兴传播载体。
17. 加强新闻管理制度建设。加快新闻舆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步伐。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完善报刊评估和退出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主动引导社会热点。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贯彻落实《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完善舆情汇集机制和研判机制,加强舆情态势分析,主动应对、积极引导。加强行业自律,有效遏制和整治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现象。
五、文化创新
18. 繁荣文学艺术。立足文艺发展前沿,扎根“两个率先”实践,充分发掘利用江苏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现代文明成果,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努力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江苏特色,符合人民群众多元、多变、多样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继续保持中篇小说、儿童文学创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力争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扩大“江苏作家群”在全国的影响。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向影视、戏剧的转化,发挥文学对艺术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继续保持江苏戏剧、美术、书法、民乐、摄影、曲艺、民间艺术等门类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影视剧、音乐、舞蹈、杂技、动漫等文艺门类,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加大昆曲、苏州评弹、民乐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和锡剧、扬剧、淮剧等江苏地方特色品牌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特点,提炼独特、富有创意的文化内容,开发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19. 实施精品工程。以内容创新为重点,整合资源、择优扶重,抓好重点作品和优势项目,努力推动文艺、社科、新闻、出版优秀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不断提升江苏文化的影响力。加强重点题材的策划和创作。突出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创作生产,围绕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围绕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建设和谐社会,创作生产反映重大成就、时代发展、创新精神、先进典型、和谐生活等方面的精神产品。以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为契机,创作生产揭露大屠杀真相的系列文化产品。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社科理论创新工程、品牌图书工程,推动各个门类创作出一批思想艺术性成就较高、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十一五”期间,每年重点策划、扶持10部左右作品的创作生产,集中精力、精心打磨,力争成为体现江苏“十一五”文化发展成就的代表性作品。每年面向全国征集10部左右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影视与舞台剧作品剧本,优先提供本省影视拍摄机构和文艺院团采用。确定并建设一批省级重点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形成江苏文化生产方面的特色和品牌。办好中国江苏文化艺术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颁奖活动、中国昆曲艺术节、傅抱石中国画双年展、林散之书法双年展、中国评弹艺术节、中国(光明棋牌,光明棋牌下载)国际动漫艺术周等重大文化活动。办好《钟山》、《雨花》、《江海学刊》和江苏文化网、江苏文学艺术网,充分展示江苏文艺创作实绩和文艺人才风采。
20.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文化科技创新。制订江苏文化科技发展规划,定期公布文化科研课题指南。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网络传输、数字影视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加大对印刷业、电影电视制作放映业和演出业的技术改造,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加快新兴科技型文化产业的开发,大力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数字传输、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新的文化业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培育和建设一批电子出版、数字影视和动漫游戏制作基地或集聚区,建设一批富有科技含量和创新活力的文化公共服务平台或孵化器。
21.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认真实施《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增强活力、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部门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管理转变,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推介、交易服务产业。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战略规划,开展“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软件正版化。加强沪宁沿线音像管理示范区建设,扶持江苏中艺音像城在省辖市建立正版音像制品批销中心,形成全省联网、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销售网络,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拓展版权管理和服务范围,加强报刊转载作品稿酬收转、作品自愿登记、涉外电子出版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审核认证等工作。筹建江苏省版权代理公司,推动版权保护向影视制作、文学创作、软件开发、电子游戏、音乐绘画、建筑设计、民间工艺等领域拓展。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开展图书音像市场保护等专项整治行为,坚决取缔盗版光盘生产线,重点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计算机软件和音像制品等非法出版活动。建立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完善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地区和重大案件的督查督办。
六、文化产业
23. 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影视制作业。加快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规划建设江苏影视拍摄基地。加大对电影生产的投入。
--出版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从主要依靠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大力发展电子音像、数字和网络出版。优化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结构,突出重点,形成品牌。
--发行业。以新港图书物流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以收购、参股、合作、授权经营等多种形式加快拓展省外市场,培育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大型发行集团。
--印刷复制业。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使我省成为重要的全国乃至国际印刷复制中心。
--数字内容及动漫产业。加快整合全省广电传输网络,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传输网络整合后,两年内实现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的电视用户达到500万户。建立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数字视听媒体内容和运营平台。以数字视听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为核心,加快新媒体终端建设,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集聚。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南京、苏州、无锡、光明棋牌,光明棋牌下载等动漫基地建设。办好中国(光明棋牌,光明棋牌下载)国际动漫艺术节。
--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多元一体的优势,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综合布局。在加快建设苏锡常、宁镇扬、徐宿淮三大旅游城市群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吴文化、两汉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海洋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建设,开发新型文化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
--工艺美术业。规划建设江苏民间工艺博物馆,设立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和特色工艺制作室,举办工艺品博览会。实施“名师”、“名坊”、“名园”、“名品”计划,打造工艺品牌。培育和规范艺术品市场,重点培育2-3家有全国影响的书画拍卖公司。
--广告会展业。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积极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努力扩大广告产业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广告营业总额有较快增长。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新路子。策划重大节庆和会展活动,结合本地经济结构和产业优势,引进和打造品牌会展项目。
--文艺演出业。深化艺术院团改革,放宽演艺市场准入,鼓励全省同类文艺演出资源的整合,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加快发展,加强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的联合以及演艺与传媒业、旅游业的联合。培育3-5个集演出团体、演出经纪、演出场所于一体,具有一定行业和社会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演出经营单位。规划建设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园,形成文化创意、创作生产、艺术培训、剧目交易、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区。
--娱乐休闲业。按照城市发展水平和建设目标,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总量平衡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娱乐休闲设施服务体系。发展集娱乐、休闲、旅游、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休闲设施。推进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引进和创新现代娱乐、休闲、健身项目,推广和发展传统民俗活动及民族健身项目,完善社区和农村配套文化娱乐设施,推动群众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活动。
24.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着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省级文化集团资源整合、交叉持股和优势互补,培育跨媒体跨地区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和战略投资者。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对报刊、广播、电视资源和艺术院团、影视制作、电子音像制品生产、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等进行合理规划。推广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明确技术标准,提升研发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进文化产业升级。逐步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
25. 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强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与辐射作用。开拓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把好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准入关,完善管理办法,引导资金投向。研究、确立市场退出的标准、程序和具体要求,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文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委托经营等方式妥善处置,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加快发展经纪、代理等中介机构,规范中介的经营行为。加快行业组织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完善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制度,推动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七、文化传承保护
26. 加强文物保护。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调查和评估,建立动态的文物保护信息数据库。开展全省文物资源的普查工作,做好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和省级文保单位的申报审定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我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50处左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700处左右。筹建江苏省文物保护中心,加强对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与文物科技应用研究。做好名人故居、古民居、南朝陵墓石刻和历史街区等重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对淮安周恩来故居、光明棋牌,光明棋牌下载瞿秋白故居、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扬州胡笔江故居等名人故居及古民居进行规划保护,对80件南朝陵墓石刻进行提升、加固、保护;每年选择2条历史街区,进行示范性维修保护。办好江苏省文物节和“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举办经常化的文物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普及文物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7.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体系。通过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传承单位进行传习活动,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通过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传播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文化单位。落实和完成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加强对具有江苏代表性、有重要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的研究、认定和保护。
28. 注重文化积累传承。实施江苏文化研究工程和文化传承展示工程,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力量,对江苏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积累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挖掘文化底蕴,丰富文化积累,推动文化传承。编辑出版《江苏通史》、《江苏读本》、《江苏文化丛书》、《江苏风物丛书》、《江苏历代名人传》等,系统介绍江苏的文学艺术、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整理出版江苏籍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等学者文集。出版历代反映江苏社会、文化、人物、地理、宗教、民俗等情况的重要地方文献。研究、出版“江苏学术文化史”等专题文化史丛书。编辑出版适合不同阶段中小学生阅读的系列文化教材。
八、对外文化交流
29.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服务江苏经济国际化战略,每年选择1-2个对我友好的西方主要国家举办“江苏文化周”,组织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世界对江苏的了解。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文化外交活动,利用我国在亚非欧建立的“中国文化中心”,组织一批独具民族风格、江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反映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图片、影视片、图书的展出展映展销活动。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产品参与世界著名的国际文化艺术节,展示江苏文化实力和文化形象。组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海外巡展。加强与对外友好城市的文化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长城卫星平台建设,整合全省电视外宣资源,推进江苏国际频道在欧洲、澳洲的覆盖。扩大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有影响的华文媒体的合作,努力增加海外主流媒体对江苏的报道。
30.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建立以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为导向的政策服务体系和奖励机制,扶持和帮助省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文化产品申报进入国家出口指导名录。鼓励、支持我省更多的文化特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扩大江苏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产品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通过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图书输出等形式,扩大苏版图书在海外的销售和影响。积极参与在法兰克福、莫斯科、美国、法国等地举办的国际书展,继续办好在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的“江苏书展”,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拓展。组织创作、翻译出版介绍江苏历史文化和当代江苏各个领域成就的出版物,翻译出版江苏作家的代表作品,扩大江苏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鼓励规模大、设备和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印刷、复制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印刷、光盘加工贸易。
31. 扶持文化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以文化产品“走出去”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培育影视剧、出版物、文艺演出等出口重点企业,完善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出口推广工作。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通过评估认证,每年在从事演出、艺术品产销、音像、动漫、网络文化服务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中建立1-2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推动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对外文化贸易主体。鼓励社会文化艺术中介机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产销合作和联营,共同开发国际文化市场。加强与跨国媒体集团的合作,合资兴办旅游、娱乐、工艺美术、影视剧制作、装潢设计等项目,利用跨国集团的市场体系和网络系统,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强与海外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的合作,组建面向海外市场的出版发行公司。巩固与港澳特区文化部门、机构和民间组织业已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扩大与台湾地区在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文物保护、历史研究、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九、人才队伍
32.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提升现有文化艺术学校办学层次,调整有关高校现有的文化艺术类专业结构,增设与文化强省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整合文化教育资源,办好1-2所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建成3-4个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工学结合,建立文化艺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文化艺术教育,把公民文化艺术素质培养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质。建立健全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相适应、覆盖全社会、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艺术教育培养体系。
33. 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启动“艺术名家工程”,以文艺家读书班、青年作家读书班、江苏美术名家工程等为基础,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创作班、研讨班,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文化人才。鼓励文化人才接受继续教育,支持名家名师进行传帮带。每年选送一批素质优秀、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人才出国学习交流。到2010年,培养200名左右专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经营管理优秀人才以及一批起骨干和支撑作用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34. 做好培训工作。制定“十一五”时期全省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2010年前,分期分批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系统轮训。完成全省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和文物工作人员的普遍轮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稳定和发展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35. 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力度。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变单项引才为综合引才、物质引才为制度引才、文化单位引才为文化项目引才。鼓励和支持文化单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以核心人才带动引进,以签约、兼职、聘请、委约等方式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利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资本扩张,吸引财经、金融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文化行业。允许文化单位对引进的文化人才实行年薪制、自带项目入股参与分配、高额奖金、高额退职(休)金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
36. 完善人才激励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有计划地举办个人表演专场、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等,为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提供各种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拍摄纪录片、出版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媒体上开设栏目(或节目)等途径,宣传一批文化名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利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全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活动等重大展示平台,大力推出本省中青年文艺人才。建立与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确立知识、艺术、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生产要素入股和期权分配制度。建立符合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进行人才绩效评估。加大对文化创新领军人才、优秀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
十、保障措施
37.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从实现“两个率先”,加快建设文化江苏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切实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工作规律,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制定方针政策,保证文化江苏建设的正确方向。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确保党对文化发展的宏观控制力,确保文化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38. 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文化领域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机制。健全有利于理论创新的课题规划、成果评价和应用机制,改进重大选题(题材)备案制度、新闻报刊阅评制度、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制度、图书审读制度和违纪违规警告制度。全面开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统计工作,发挥统计在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改进和规范全省文艺新闻出版评奖,提高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发挥评奖在引导和推动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构建统一高效、覆盖城乡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文物活动。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文化阵地的管理,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建立健全文化企业、文化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和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强化属地管理,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增加文化市场执法经费,改善执法装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大对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39.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苏政发〔2006〕113号)。切实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省、市、县三级财政继续设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以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每年适当增加,列入支出预算。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前享受的财税政策在转制后继续执行。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报业、出版、发行、广电、电影、放映、演艺等文化企业,给予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照顾。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集团做强做大,引导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选准优势项目加大投入,努力实现重点突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导向功能,扩大资助范围。积极鼓励弘扬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制作。
40.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调控体系。加快在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制订《江苏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实施细则》、《江苏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行政许可规程》、《江苏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行政执法规程》、《江苏省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江苏省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江苏博物馆条例》等,修订《江苏省书报刊市场管理条例》、《江苏省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深入开展文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并结合各自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发展重点和年度目标,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与检查考核,为加快建设文化江苏而努力奋斗。
附件1:
重点推进十大先进文化艺术工程
一、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理论武装,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人文精神建设,开展“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50件实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项工程”、30件实事的落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新农民服务工程”。
二、精品创作生产工程。(1)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以现实题材为主,五年内重点推出20部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和文艺类图书。(2)重大题材创作工程。组织实施“江苏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十一五”期间,力争创作完成100幅(件)具有民族史诗性质、反映江苏省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美术作品;创作生产电影《南京浩劫》等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系列作品。(3)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每年完成初选剧目10台,经过加工,从中评选4台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到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出20台精品剧目。(4)“凤凰文库”出版工程。五年内出版500种左右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盖江苏出版50年精华、荟萃当代文化学术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技、少儿读物等精品图书。(5)品牌文化活动工程。重点办好中国·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颁奖活动、中国昆曲艺术节和中国光明棋牌,光明棋牌下载国际动漫艺术周等重大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江苏美术馆新馆、江苏广电城、江苏国际图书中心等一批代表江苏文化形象的文化设施。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络建设,到2010年,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县有分中心、所有乡镇有服务点的目标;所有行政村和50人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实施“农家书香”工程,建成一批“农家书屋”、“农家书库”、“农家书店”;发展流动舞台车和流动图书车等流动文化设施。
四、文化产业促进工程。重点建设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工艺美术等十大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江苏创意文化基地、全省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等十大重点项目建设;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五、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工程。一是“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农村,每年为每个经济薄弱地区乡镇集中招标采购图书1万元,送演出不少于4场,每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二是“高雅民族艺术进校园”,每年组织100场高雅、民族演出进校园,并配以讲座、示范,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分期分批对全省1200多个乡镇文化站长和300多个县(市、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
六、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抢救保护淮安周恩来故居、光明棋牌,光明棋牌下载瞿秋白故居、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扬州胡笔江故居等40个名人故居,加固、保护80件南朝陵墓石刻,维修保护10条历史街区(老街)以及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好江苏省文物节和“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七、文化研究工程。整合省内外社科研究力量,重点加强当代江苏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和江苏文化史等三个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包括江苏公共政策研究,“两个率先”研究,打造“五大江苏”、构造和谐社会研究,江苏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研究,江苏文化产业研究,江苏文学艺术研究,江苏专题文化史研究和江苏特色文化研究等。
八、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编辑出版《江苏读本》、《江苏文化丛书》、《江苏风物丛书》、《江苏历代名人传丛书》以及《江苏通史》等系列文化丛书,展示江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人文底蕴;以“江河湖海”为主题,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编排一台歌舞演出节目,展现江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九、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每年选择1-2个西方主要国家举办“江苏文化周”,组织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海外巡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扶持本省品牌文化产品申报进入国家出口指导目录;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扶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组织创作、翻译出版介绍江苏历史文化和当代江苏各个领域成就的出版物,翻译出版江苏作家的代表作品。
十、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启动“艺术名家工程”,以“文艺家读书班”、“青年作家读书班”、“江苏美术名家工程”等为基础,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创作班、研讨班,定期选送一批素质优秀、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人才出国学习交流,到2010年,培养200名左右“五个一批”人才以及一批起骨干和支撑作用的中青年拔尖人才;通过拍摄纪录片、出版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媒体上开设栏目(或节目)等途径,加大人才宣传、展示力度。
附件2:
重点建设十大文化设施
一、江苏美术馆新馆。2004年12月立项,批准投资3亿元,建设规模26000平方米,2006年10月开工建设,计划2007年完成。
二、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及其扩展项目。2002年立项,预算投资2.8亿元,争取2008年完成。其扩展项目包括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江苏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江苏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
三、江苏大剧院。工程建设规模64900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
四、江苏广电城。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0亿元,预计2008年10月全面投入使用。
五、江苏国际图书中心。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总投资9.7亿元,预计2008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六、江苏影视基地。投资30亿元,建设以江南水乡和近现代建筑特别是民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
七、江苏工艺美术馆。以爱涛艺术馆为基础,形成集收藏、陈列、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八、有线电视“村村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09年,全省所有行政村和5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全面建设“共享工程”市、县级国家分中心,全省所有乡镇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九、乡镇文化站建设。解决乡镇文化站无房和面积不达标问题,全省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目标。
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总投资47785万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计划2007年建成。
附件3:
重点建设十大文化产业项目
一、建设图书流通体系。投资10亿元,依托新港物流基地,发展连锁经营,拓展省外业务,销售网点增加一倍,成为辐射全国的大型发行集团。
二、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投资45亿元,整合全省广电传输网络,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传输网络整合后,两年内实现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的电视用户达到500万户。配套建设存储200万小时数字视听节目和节目素材库系统、数字媒体运营平台、无线宽带城域网络,拓展增值业务。
三、建设动漫基地。投资32亿元,以现有国家级动漫基地为依托,着力引进工业设计、电脑动画制作、软件开发、网络产业的高增值创意产业,建设相关动画产品展示交易区、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区和卡通形象主题公园。全省动漫产业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年销售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四、规划建设江苏影视基地。投资30亿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以近现代景观为特色,包括内、外景相关主题公园和休闲设施的江苏影视基地,构建影视剧目拍摄、制作、发布,延伸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影视会议、颁奖、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
五、规划建设江苏省创意文化基地。联合全球多家著名文化娱乐产业集团,共同投资创建“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创意文化演艺教育、戏曲节目交易平台、文化旅游会展等板块,项目总投资250亿元。
六、培育艺术品和书画拍卖市场。投资2亿元,建设扬州工艺美术品经营街区;以南京为依托,重点扶持2-3家拍卖企业,书画拍卖业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以上。
七、研发生产数字视听产品。发挥我省家电行业优势,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投资60亿元,研发生产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数字激光视盘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视听产品。
八、扩建文化旅游项目。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无锡、光明棋牌,光明棋牌下载、扬州、淮安、宿迁等市沿运河旅游线,支持南京中山陵园、太湖、南通濠河等风景区及沙家浜、茅山等红色旅游景区的改扩建工程。
九、建设江苏报业印刷复制产业园。投资5亿元,引进先进设备,发展高新技术印刷和复制,形成印刷复制门类比较齐全,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区域性报业印刷复制产业基地。
十、建设江苏文化产业园(南京)。投资2亿元,分设音像、图书、古玩字画、文体用品展销,以及版权交易、文化交流、动漫、影视制作、艺术培训、物流连锁等十大板块,打造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